Quantcast
Channel: 《看电影》杂志读者群 – Mtime时光网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73

《小时代》:基于“批判”的批判

$
0
0

 

 

当我想专业地写一篇檄文,全面地声讨《小时代》时,却发现自己的动作太晚。就好比蓄谋已久的战役,到了阵地却发现,敌人已经被射成马蜂窝,自己都没地方下枪。于是,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。所以,我痛恨你们这些下手早的人。以致于我再说什么都已经索然寡味。所以,我今天的批判对象不是郭敬明和《小时代》,而是批判他们的你们。

首先,你们中的一些人践踏人格。或许郭敬明的小说你们不喜欢,他拍的电影你们憎恨,但是请不要叫人家“四姑娘”、“四娘”“娘炮”这样的称呼。因为这首先就降低了自己的档次。所以,如果你不喜欢叫他四哥的话,那起码可以萌点地称呼小明或者小四。我曾经采访过四哥,可以说,他在面对媒体时的专业配合、坦诚地回答以及认真的态度方面都让我极其的尊敬。尤其是他对有限的生命感悟以及对无限丰富的人生追求上,让我感同身受,一种励志精神萦灌全身。

我们可以批判他的价值观,但是却不能屏蔽现实。《小时代》被抨击最重的无疑是价值取向方面。有人说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如何如何的优秀,一个职业小三最后幡然醒悟,进行了价值翻转,由拜金回归到对人心温情的道路。而《小时代》通篇在宣扬一种物欲横流的价值观念。对此,我的理解是,难道没有人觉得《西雅图》很做作么?为了让人心温暖,而在故事写作的初衷就给定一个光明的结局,难道这不虚假么?虽然我也讨厌四哥对纸醉金迷、豪车名宅的暴发户式的渲染,但不可否认,这正是当下很多人的心态。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承认罢了,就像黑泽明在自己的自传《蛤蟆的油》里面写过的那样,在日本的深山里,有一种特别的蛤蟆,它和同类相比,不仅外表更丑,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。人们抓到它后,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,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,不禁吓出一身油。所以,《小时代》就是一只蛤蟆,他让我们看到自己曾经的或许至今还残留的那些龌龊的意淫,自己都受不了。但就如同这只蛤蟆可以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一样,《小时代》也是可以治病的,他会从很多方面给中国电影以启示,当然,这些会有专门人去总结。

 消费男色有什么不可以?首先我想问,谁规定,只许男人消费女色,就不允许女人消费男色?或者男人消费男色?安叔在电影里提供男色消费的时候,总会混淆作者与电影文本的界限,试图用电影的叙事和文化逻辑掩盖对男性身体的直观展示,所以李安曾经在他的自传里隐含地说了当导演的苦衷:大意是自己很矛盾,因为对电影越投入,就越容易暴露自己。我想他自己不想暴露的一部分一定跟性有关。如果通读李安的自传《十年一觉电影梦》的话,我们可以发现,李安是一个将自己包裹得非常严实的人,他知道如何让那些理解自己的人去读懂自己。然而四哥不同,它在《小时代》中不无遮掩地展示男人的身体,让几个男主角无缘无故地轮流脱衣服、洗澡、出汗,他明知道会受到他人辱骂,但为了让所有人YY个够,它还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做了。他这份赤裸裸的真诚难道就一点都不足取么?当然,我觉得几个男演员选的都不咋地,身材一小般,尤其是演杨幂男朋友的那个,整个就是《甄嬛传》里的安陵容男人版(一网友说的,我觉得还真像),如果男演员换做彭于晏、张孝全,哪管是蒋劲夫,效果会比现在的更好。

叙事凌乱、技术手段差,就一无是处了吗?首先我承认,在电影内容和形式表现方面,《小时代》就是一坨屎。别扯什么叙事视角、长镜头和场面调度,这个电影就不是拿来做这一方面分析的,用一个回复我的人的话来说,就是——“粉丝买单,你管得着么”?想做电影形式研究的话,去看基耶斯洛夫斯基、去看奥逊·威尔斯,每个镜头都有逻辑。但是,我们必须直面一个事实:四哥是作家、商人,他能把镜头剪在一起,不越轴、一场戏里的光线都是一个方向的,组成一块儿能看明白的,其他的就别苛求了。当然有人为捧四哥,说他的叙事和场面调度胜过陈可辛,这就是另外一种黑了。棒杀不可,捧杀也是一种罪。

有人说电影可以无益,但不能有害,《小时代》是一部有害的电影。这突然让人想到文革时期对《武训传》的批判,一大批此类的影片被定义为大毒草。我就想不明白了,一部电影能有什么毒害?会搞死人么?搞死中国电影么?还是能颠覆人民民主专政?显然不会。那太太抬举电影的功能以及四哥的能量了。我跟周黎明老师做过《小时代》交流。我们都不喜欢这部电影,但却百分百地支持它放映。今天批评它客观上是保护了它。因为我们的批评只是口头上的,处于一个影评人本职。但是总有一群闲得蛋疼的人凭借自己的兴趣喜好,可以动用国家公器,对一部影片大加刑罚,直接可以结束一部电影的生命。只允许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东西存在,而断然否定与自己立场和判断相左的东西的存在,这样的思想才是真正有害。

    无可厚非,《小时代》霸占多少公众资源,就自然会受到多大批判。作为影评人,我们不得不反思,我们的电影评价传统公正么,评价体系科学么?电影除了是我们看到的样式之外,可不可以换成《小时代》这样子的?当然,我无意于倡导一种《小时代》式的风格,因为它是个不可复制的个案,充满着郭敬明极度个性化的色彩。但是,《小时代》有足够的席卷力量让我们开始去反思电影形态和工业,这不也是一种积极意义么?

 

 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73

Trending Articles